找到相关内容13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光大师及其佛学思想初探

     5.以念佛正行,财法二施助行为往生之津梁 大师青年时代在红螺山资福寺念佛三年,并研大乘经典,中年至普陀掩关二期六载,阅藏念佛,晚年报国寺掩关十载,除自精进念佛外,普劝学人以念佛为本命元辰,决不可片时...

    自 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1361555.html
  • 虚空藏菩萨信仰

    若嗔恚者令修忍辱。其懈怠者使住精进。散乱心者教修禅定。其愚痴者令修智慧。不定乘者劝学声闻。著我众生教缘觉乘。若有众生离大慈悲自惜己身舍诸众生。愿离此心生大慈悲不自护身摄取众生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  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1061898.html
  • 弘扬律学传统 教化参悟人生

    不看、不听、不说,更不能去做。对自律的考量,是从一点一滴、一举一动上进行的,以至于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”(《荀子·劝学》)指出有品德的人博学而不停顿,要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,这样就...

    梦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95366773.html
  • 四月初四恭逢文殊菩萨圣诞

    无边世界所有诸佛。世尊若非是我劝发无上菩提之心。修菩提行劝学施戒忍进禅慧。令彼成就六波罗蜜。我既劝已教授教诫。悉令满足无上正觉。世尊彼时我以无碍天眼。观察十方作佛事已。然后我证无上菩提。。。。。。世尊我...

    佚名

    |圣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5/08055974764.html
  • 戒律的意义--济群法师

    反对态度,这也是犯戒的。《四分戒本》说: 若比丘,余比丘如法谏时,作如是言:大德!我今不学比丘,乃至有智慧持戒律者,我当难问,波逸提。欲求解者,应当难问。 这条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第七十一条,曰拒劝学戒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431188084.html
  • 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修养学说的认识论意义*

    方法。又,在荀子那里,“壹”一方面是讲“专心”,如说:“目不能两视而明,耳不能两听而聪”;再一方面则是讲“恒心”,如说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吃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(《劝学》)他列举了一批传说中有特别...《荀子·劝学》)程颐则说:“学者先务,固在心志。”(《程氏遗书》卷十五)朱熹也说:“学者大要立志。所谓志者,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,只是直截要学尧舜。……学者立志,须教勇猛,自当有进。志不足以有为,此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3242650.html
  •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(一)

    《大般若经》重视广明一切菩萨学行,也劝学一切菩萨行,然而初心学人毕竟有根机与好乐的不同,所以在实践上,多从一门而后入无量门。  就此,笔者想探究的是: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各自建构的大乘禅法,必当是由浅而...的“前后说”以为前提,笔者想进一步讨论的是,二者取舍声闻禅法的立论观点为何。  (一) 大乘《般若经》对声闻教法的观点  大乘空义的代表经典《般若经》中,有一段谈论大乘菩萨行人劝学声闻教法的记载,经云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0143493.html
  • 王雷泉编:悲愤而后有学——欧阳竟无文集(7)

    应根信解。是故此门,虽为实相以谈母生。而事以序从,应如是读:初、信解,次、留难,后、母生。  且初、信解者:一周开始,或集众放光,或赞德劝学。此谈信解,帝释、鹙子俱赞久修,礼十法行。佛可其说,一切出生,唯般若能,若欲成就十种果行,当学般若波罗蜜多。是为序分劝学。  般若于法不住不习,可住可习不可得故。般若于法非住习非不住习,三际不可得故。甚深难测无量法,真如如是,般若如是,不行法如是,是行般若。法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4244215.html
  • 《大般若经》简介

    着处、着时皆不可得等。又就菩萨、般若、一切法不可得、一切法无所见等义和善现相问答、印证。八、《劝学品》,善现向佛及舍利子说菩萨为成满六度、编知及修、得一切佛法,当学般若等。  九、《无住品》,说于诸法...乘,亦于三乘法皆得善巧”(初会第八《劝学品》)。又“般若波罗蜜多,……诸予流者于此中学得子流果,诸一来者于此中学得一来果,诸不还者于此中学得不还果,诸阿罗汉于此中学得阿罗汉果,诸独觉者于此中学得独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147168.html
  • 大乘禅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1)

    就此可以简约为“信愿”、“慈悲”与“智慧”的菩萨三要门。《大般若经》重视广明一切菩萨学行,也劝学一切菩萨行,然而初心学人毕竟有根机与好乐的不同,所以在实践上,多从一门而后入无量门。  就此,笔者想探究...的是,二者取舍声闻禅法的立论观点为何。  (一)大乘《般若经》对声闻教法的观点  大乘空义的代表经典《般若经》中,有一段谈论大乘菩萨行人劝学声闻教法的记载,经云:  菩萨摩诃萨常行……禅那波罗蜜,……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4.html